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堅定信心、開拓奮進,書寫新型工業化的錦繡篇章 |
12月19日,2023中國紡織大會在武漢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堅定信心、開拓奮進,書寫新型工業化的錦繡篇章”的主旨報告,本刊特刊發全文,以饗讀者。
堅定信心、開拓奮進,
書寫新型工業化的錦繡篇章
孫瑞哲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2023年12月19日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都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武漢是近代中國紡織工業化的重要開端;也是新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重鎮。今天我們相聚這里探討紡織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紡織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兼顧短期之“形”和長期之“勢”,在產業現實、時代潮流、國家戰略的框架下審視現狀條件、把握趨勢特征、理清規律方向,探索方法路徑。
一、 紡織新型工業化的現實基礎與當前情況
(一)紡織新型工業化的現實基礎
中國紡織工業與新中國共成長,是黨領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建設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中,行業與時代同頻,以創新為引,融入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構建與之匹配的體量規模和供給體系;融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助力彌合城鄉差別與區域差距;融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持續創造物質財富、樹立文化自信;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有序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融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增進人類福祉、推動合作共贏;加速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制造強國建設走在前列。
1、穩字當頭,紡織行業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中國紡織制造產業能力與貿易規模穩居世界首位。2013至2022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從4850萬噸提升到超過600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50%以上。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高性能纖維總產能占世界比重超過三分之一。2020~2022年,紡織服裝出口總額連續三年保持在3000億美元以上,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增長貢獻率超過50%。產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不斷強化,在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實處見效,紡織行業是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紡織行業深刻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影響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萬美元時,我國人均纖維消費數量和結構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3萬美元時的水平。行業中小微企業占比達到99.8%,對于提供就業機遇、創業機遇意義重大。行業直接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發展直接惠及“三農”是興邊富民產業。
3、高端引領,紡織行業是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
從產品、產能走出去到品牌、資本走出去,行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發展開放型經濟。據統計,過去十年中國紡織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金額達 60 億美元,約占行業對全球投資比重的 50%。從2000年到2021年,全世界人均紡織產品消費量從9.2千克增加到15.2千克,中國對增量的供給貢獻率為83%。生產、生活、生態聯動,行業在集約發展、融合創新中實現著要素升級、流程再造、場景延展、價值重構。
聚焦“科技、時尚、綠色”,產業內涵更加豐富。
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紡織進入到“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紡織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46%提升到2022年的1.02%。2022年紡織行業規上企業R&D經費535.1億元,增長3.82%,在29個制造業中位居第13位;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102家,占總數的5.6%。截至2022年底,我國紡織行業有效專利總量達30.4萬件,12項中國紡聯金獎專利近二年累計新增利潤7.8億元。行業關鍵技術與前沿技術取得新突破,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的國產化率已超50%。
產業體系持續完善。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2022年紡織行業智能制造就緒率達14.6%,高于全國13.1%的平均水平;智能制造裝備市場滿足率超過50%。紡織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達到53.6%和46.1%,高于全國制造業平均水平2.8和1.9個百分點。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小單快反柔性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行業在低碳轉型、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方面成效明顯。萬元產值綜合能耗、萬元產值取水量、廢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關鍵指標持續下降。2022年,我國循環再利用化纖產量超過500萬噸,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產業組織更加集約。目前,中國紡聯在全國試點的紡織產業集群有210個,覆蓋企業總戶數超過20萬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萬戶。形成了柯橋、盛澤、常熟、虎門、海寧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品牌國際化、集約化步伐不斷加快。在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有6家涉紡企業入選。世界品牌實驗室2023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有4家紡織企業入選。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大量涌現。
總體看,紡織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現實基礎。
(二)紡織行業當前運行情況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行業頂住現實壓力,圍繞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保持回升向好態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新型工業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行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紡織企業發展預期及信心穩步改善,行業綜合景氣位于擴張區間。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調查測算,三季度紡織行業綜合景氣指數達到55.9%,為2022年以來的較高水平。前三季度,紡織業、化纖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6.4%和83.8%,均高于同期工業水平。1~10月,全國規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2%。1~11月,紡織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8%,降幅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均有收窄;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達12595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1.5%,增長率在16類商品中排第2位。1~10月,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7.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2.3個百分點。行業在推動內需消費與經濟恢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同時,產業經濟穩定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一方面,地緣政治深刻影響,外部環境的復雜性顯著上升。世界經濟進入BANI的時代——Brittle(脆弱)、Anxious(焦慮)、Nonlinear(非線性)、 Incomprehensible(費解)。全球經濟處在下行周期,疫情“疤痕效應”的全面消退仍需時間。經合組織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2.9%,2024年將放緩至2.7%。未來的不確定正在削弱全球消費能力與消費信心。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685.6億美元,同比減少8.9%。其中,紡織品出口金額為1233.6億美元,同比減少9.2%;服裝出口金額為1452.3億美元,同比減少8.6%。另一方面,行業正處在產業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結構性問題、周期性矛盾交織,內生動力不足的情況依然存在。1~10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5%,利潤總額同比減少5.5%。1~11月,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減少0.9%。直播電商等渠道內卷加劇,一些為流量刻意壓低價格的行為,對行業健康發展形成壓力。
化解現實壓力,需要立足全局、面向長遠看問題。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多家國際金融機構持續加大投資。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是我們行業發展的底氣與根基,空間與勢能。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從實際出發,務實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
二、紡織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征與中國特色
(一)紡織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征
紡織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要融入時代大勢,全球競合,適應新的條件約束,構建新的產業聯系。
1、融入全球經濟,新型工業化是全球發展的工業化
所有國家和民族已被卷入世界發展體系中,全球化是歷史大勢。據全球貿易觀察(Global Trade Flow)數據測算,2010~2022年,全球中間品出口額增長83.8%,占全球出口比重從50.9%升至57.5%。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產業鏈的依存度不斷提升。《2023年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發現,自2000年以來,潛在瓶頸產品(極少數經濟體出口的產品)的出口額和份額快速增長,從占貿易總額的9%增加到19%。國際分工顆粒度從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轉變為產品內分工、要素分工。全球價值鏈合作成為紡織行業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選擇。行業的新型工業化是在互融互通、共創共享中的工業化,整合全球資源,開展全球合作,解決全球問題,實現全球發展。
當前,全球化正在開始新的故事。國家地區間力量對比的改變,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影響,賦予行業新型工業化新的內容。
一是地緣政治下的工業化。地緣政治加速變革,一些國家推行所謂“去風險”,筑墻設壘,脫鉤斷鏈,導致全球生產體系割裂和技術對峙加劇。2022年,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的限制措施同比增長14%。從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到歐盟《歐洲經濟安全戰略》,聚焦材料供給、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產業政策密集出臺,引發全球產業鏈結構急劇調整。安全因素和信任機制嵌入新型工業化進程。受涉疆法案影響,2010~2022年,中國棉制服裝產品在美國進口市場份額占比從33.9%降至12.9%。行業新型工業化面臨新的安全形勢。
二是格局調整下的工業化。國際制造格局加速調整。發達經濟體制造回歸。美國制造業投資迎來所謂“超級周期”,從2022年底的1332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5月的1943億美元。另一方面,全球紡織產業鏈呈分散化、多元化布局趨向。2018年到2022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進口份額占比由36.6%急劇下降到24.7%;在歐盟市場進口份額占比由33.2%下降到32.3%;在日本市場進口份額中的占比從57.8%下降到55.4%。同時,越南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進口份額占比由11.7%上升到14.9%;孟加拉國紡織品服裝在歐盟市場進口份額占比由14.3%上升到15.9%。行業新型工業化面臨新的競爭格局。
三是價值共創下的工業化。世界貿易市場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發展態勢。墨西哥首次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截至2023年8月,世界貿易組織累計收到595份關于區域貿易協定(RTA)的通報,361個RTA正在生效。以“一帶一路”倡議、RCEP為代表的區域布局為全球包容性增長構筑新空間。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將使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IMF《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聯系緊密,有望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約2/3的貢獻。行業新型工業化面臨新的市場環境。
2、融入知識經濟,新型工業化是創新驅動的工業化
當前,新技術革命呼嘯而來,全球知識體系、創新生態發生重大變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示,技術創新在21世紀前20年間年增長率達到13%,2020年專利占前20年專利總和的12%。科技創新引發動力動能轉換,帶來領域賽道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根本支撐。
首先,在跨界融合中,科技創新塑造新的產業邊界。
當今全球較為成熟的5500多個學科領域中,接近半數具有交叉融合性質。大跨度、大縱深的創新融合加快產業邊界消失和應用場景延展。線上與線下一體推進、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科技與時尚高度集成、國際與國內協同發展的產業形態正在形成。材料技術、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使得萬物可織的趨勢更加明顯。2022年,碳纖維在全球體育休閑、風電葉片領域的用量分別達到2.4萬噸、3.47萬噸。以可穿戴智能紡織品、衛生醫用紡織品為代表,行業與大健康產業、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航空航天等領域加速融合。
其次,在前瞻布局中,科技創新構筑新的時空體系。
未來產業具有科技與產業的雙重屬性,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連接現實發展與未來愿景,是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的顯著區別。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強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布局。國內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地區圍繞元宇宙、量子技術、人形機器人、通用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儲能等內容,陸續出臺專門政策推進未來產業發展。新的發展軌道和產業形態正在形成。比如基因編輯、生物育種、生物基材料等技術重塑著從原料到產品、從制造到回收的產業全生命周期;全柔性織物顯示系統、柔性神經接口等技術延展著產業發展空間、應用前景。
新型工業化是技術—市場—產業三維框架中的工業化,提升現實生產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形成產業知識體系與實踐體系的正反饋。
第一,要知識強基,基礎創新引領未來發展
基礎理論是衍生產業創新和積累競爭優勢的源頭。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3年GII排名第12位,2022年專利申請量占到全球的47%。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舊明顯,特別是傳統產業、底層技術存在明顯短板與弱項。從中科院技術結構圖譜2022的兩方專利主題覆蓋度看,日本份額最高的領域為紡織和造紙機,達到33.8%;我國的優勢重點集中在數字通信領域,機械工程、材料、生物科學、紡織等領域的技術焦點所占份額很少。中國紡織發展進入無人區,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機遇,搶占前沿制高點、贏得未來主動權,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是必然要求。
第二,要資本賦能,科技金融激活創新資源
資本是創新的血液。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將“科技金融”置于金融支持的“五篇大文章”首位。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2.6%,遠高于一般貸款增速。科技、產業、金融開始深度協同。但與需求相比,我國創新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問題突出。以基礎研究為例,我國總體投入強度為6.3%,遠低于英美15%的水平。紡織行業創新資本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推進新型工業化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第三,要市場驅動,成果轉化實現價值創造
創新的價值在于應用轉化。目前我國創新資源存在“孤島”現象,專利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有研究表明,中國科研成果轉化率在30%左右,其中高校發明專利實施率為16.9%,產業化率僅為3.9%。而美國、日本、德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達到80%。我國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引導挖掘專利價值,推動專利轉化運用。推進新型工業化,要跨越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市場創新有效聯動、深度融合。
3、融入數字經濟,新型工業化是實數融合的工業化
數字經濟已成為主要經濟形態。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到50.2萬億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1.5%。算力、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夯實數字底座。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以數字化轉型為方向,數實融合成為新型工業化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特別在“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加持下,生成式AI正向著全民化、通用化、縱深化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規模與范圍改變創新創造范式,構筑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積累1億用戶Instagram用了兩年半,Facebook用了四年半,ChatGPT只用了兩個月。Gartner預測2026年超8成企業將使用生成式AI。到7月底我國累計已有130個大模型問世;預計2023年我國AIGC市場規模約170億元。多模態、跨模態AI為提升生產力帶來全新機遇。Github Copilot將開發人員的效率提升55%;BCG顧問使用AI后工作質量提高40%。根據ARK研究,2030年生成式AI將使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提高4倍以上。AI正在推動時尚領域設計研發、市場運營、電子商務導購、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環節提質增效,展現出一定的替代效應。麥肯錫預測生成式AI在未來3~5年內可為時尚行業增加1500~275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AI大模型正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法工具、操作系統和基礎設施。與美國相比,國產大模型在能力上存在兩年以上的差距。據凱捷統計,美歐日制造企業AI應用普及率達到28%~30%,而中國僅為11%。要把握時間窗口,加快形成大模型技術的中國方案,在行業場景的應用融合中不斷重塑產業優勢和未來競爭力。
我們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
第一,要發掘數據價值。2022年全球數據量暴增到80ZB;麥肯錫預計2025年數據跨境流動對全球GDP的貢獻將達到11萬億美元。生成式AI的發展,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的統一,使得數據要素在新型工業化中價值更加凸顯。數據的價值不僅取決于數據數量的多少,更取決于數據質量的高低,不只取決于數據范圍的廣度、更取決于數據使用深度。數據市場蓬勃發展,數據資產化進程開始加快。8月我國財政部發布《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明確數據資源將作為無形資產或存貨被納入財務報表的“資產”項。地方數據知識產權工作積極推進。截至11月底,各試點地方數據知識產權已登記數量超過3000件,質押登記融資金額達到17億元。我們要做好數據資源積累,提升管理能力,充分挖掘與發揮數據價值。
第二,要關注規則變化。數字創新正在催生數據安全、虛假信息、算法偏見、平臺壟斷等新挑戰,形成商業倫理、數據權屬、使用限度、知識產權保護等新問題。數字經濟關系產業安全,網絡空間體現國家主權。2019年,聯合國《數字相互依存的時代》報告開啟了全球數字治理之路。全球規則深度博弈,各國政策密集出臺。截至2022年7月底,全球包含數字貿易的全面協定已達120個,涉及約70%的WTO成員。人工智能治理在全球成為熱點。7月,中國出臺首份監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10月,美國白宮發布《安全、穩定、可信的人工智能》行政令;11月,首屆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會上28個與會國達成首個全球性AI聲明《布萊切利宣言》;12月8日,歐盟就全球首部涉及人工智能監管的法案《人工智能法案》達成臨時協議。規則塑造未來。新型工業化需要堅持規范發展,需要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
4、融入綠色經濟,新型工業化是責任導向的工業化
綠色發展是全球共識、時代要求,體現著社會演進、產業變革的趨勢與方向。全球范圍內要素資源、政策資源、創新資源、市場資源都在向綠色發展聚集。歐盟委員會10月24日發布促進清潔技術投資的政策舉措,預計2021~2027年間歐盟總預算的32.6%將用于應對氣候變化支出,計劃推動歐洲在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大陸。10月18日,法國議會通過《綠色產業法案》,促進生態轉型,加快實現法國的再工業化。全球消費者開始從社會責任、環境保護等維度審視價值,做出決策。德勤調研顯示,超過60%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溢價。年輕群體對于綠色消費意識覺醒程度更高。
一是化解資源約束,循環經濟成為重要模式。以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從綠色設計、清潔生產到回收再利用,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與商業模式正在形成。據測算,到2030年全球循環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4.5萬億美元的額外經濟產出。中國2018~2021年,包括廢舊紡織品在內的十大再生資源回收規模逐年增長,2022年回收規模達到37067.7萬噸,相比2018年回收規模增加4909萬噸。循環成為剛性約束。歐洲6月通過《關于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決議,引入數字產品護照,計劃2030年進入歐盟市場的紡織品都要耐用且可回收,7月提出“廢棄物框架指令”修正案,要求引入紡織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生物經濟正在改變從原料到產品,從制造到回收的供應鏈環節。世界經合組織(OECD)報告預測,2030年,OECD國家在生物制造方面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在生物經濟中的貢獻率將達到39%。以1,3-丙二醇的生物制造為例,與石油路線相比,原料成本下降37%,二氧化碳減排63%,能耗減少30%。二手時尚平臺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務,推動二手閑置經濟發展。溫州蒼南縣匯集全國半數以上紡織工業布角料,打造再生棉回收和加工基地。
二是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經濟成為必然選擇。截至2023年9月,已有150多個國家作出碳中和承諾,覆蓋全球80%以上的CO2排放量、GDP和人口。以環境產品為代表的綠色貿易在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世界開放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世界綠色進出口總額達8.84萬億美元,全球綠色貿易總額在過去十年的年均增長率為0.85%,綠色貿易規模占比穩定在20%~23%,綠色貿易正在加速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安全經濟、綠色低碳、智慧高效、多元協調的新型能源體系也為產業的低碳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但低碳發展的形勢依然嚴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21年至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1.2%,使得全球溫室氣體年度排放量創下57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新紀錄。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減緩、適應、資金、損失與損害等多項議題達成“阿聯酋共識”。“擺脫”化石燃料達成“歷史性協議”寫進文本。11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推動完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規則和標準體系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這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二)紡織新型工業化的中國特色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制造業是發展的主戰場、創新的根據地,推動新型工業化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力量、關鍵所在。作為重要的制造部門,紡織行業處于向更高級的形態和結構躍遷的關鍵時期。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立足中國國情和產業實際,面向人民意愿和戰略需求,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
1、以人為本是紡織新型工業化的價值航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行業的新型工業化建設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去制造”“偏科化”的現代化模式,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對于一個擁有14多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給來滿足居民的衣著消費需求;從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到安全防護、交通工具、航空航天,萬物可織,紡織行業融入生產、生活、生態的各個角落。推動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全面現代化、滿足多樣化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需要有充足穩定的纖維供應。這意味著中國紡織的新型工業化,首先要具有規模優勢與體系優勢的制造能力。在滿足人口規模巨大的“條件約束”的同時,新型工業化還要滿足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目標函數”。發展過程需要體現包容性,使工業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防止兩極分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進程有機結合。疫情以來,受超預期因素影響,國內外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國際勞工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就業僅增長1%,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在國內,2022屆高職畢業生工作半年后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只有63%,遠低于本科畢業生的74%。紡織行業是重要的就業載體,全球每8名勞動者就有1名從事紡織相關工作。中國紡織更是帶動了全社會2000多萬的直接就業人口,對于提供就業機遇、創業機遇意義重大。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也是創造更多層次、更大規模、更有價值工作的過程,是推動人全面發展的過程。
2、區域聯動是紡織新型工業化的空間優勢
2023年我國工業百強縣(市)中東部地區入圍的縣(市)數量達到68個;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2.45倍。由于歷史、自然條件、區位優勢差異等原因,我國區域城鄉間的發展差距明顯。紡織行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具有易切入、潛力大的屬性,是彌合寬領域、多層次發展勢差的有效途徑。區域聯動發展是行業新型工業化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首先是東西平衡聯動。CEIC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中西部15個省份承接的東部產業轉移超過了東南亞地區。截至今年8月的前12個月里,中西部15個省份的出口總額達到6300億美元,遠高于同期印度的4250億美元、墨西哥的5900億美元。特別是新疆依托資源與區位優勢,成為紡織重要的制造基地與向西開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新疆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長60.8%。隨著新疆揭牌我國西北沿邊地區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打開。
其次是流域協同聯動。大江大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上下游經濟互聯、文化相通、生態相關。國家正以長江經濟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區域重大戰略為重點,加快推動沿江、沿河省市的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在新的政策框架下,流域經濟上下游地區的紡織行業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上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有助于形成發展的協同效應。
第三是城鄉融合聯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縣城位于“城尾鄉頭”,是實現城鄉要素跨界配置、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實現推廣應用,優質要素資源向縣域農村加速匯聚。紡織產業集群多集中于縣城和鄉鎮,對于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具有關鍵作用。
圍繞主體功能區戰略進行產業合理布局將是行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
3、文化自信是紡織新型工業化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美學價值、體驗價值、情感價值、品牌價值的重要源泉。快公司發布的“2023全球最佳創新公司50強”榜單中的絕大多數企業均具有文化創意屬性,其中4家與紡織服裝相關。比如,以古怪大膽為特色的潮牌MSCHF,憑借“出圈”的服飾營銷實現快速發展。年初推出的The Red Boot成為引爆網絡的現象級時尚單品,一條搭配靴子的視頻在TikTok上僅用24小時就實現了2000多萬瀏覽量,50多萬點贊。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國紡織發生發展的重要土壤,構筑著產業崛起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我們的新型工業化是植根于中華文明的工業化,是實現文化價值的工業化。
價值創造來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湖北的荊楚文化、浙江的宋韻文化、甘肅的敦煌文化,無論從歷史的長度、地域的廣度,還是從工藝的復雜度、民族的獨有性來說,中華文明都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人類文化大觀。隨著國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樹立,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產品創新、業態融合快速發展。《2022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創新報告》顯示,非遺商品消費者規模已達億級。在廣闊的時空維度下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賦能設計、創造體驗、塑造品牌是行業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向。
價值創造來自對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轉化。隨著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匯、生活方式與創意形態的變遷,網絡文學、影視動漫、電子競技等中國當代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構筑起以IP為核心的新的文化價值生態。社交平臺高效引流,內容電商快速興起。抖音用兩年時間實現了2022年的1.2萬億元商品交易額。把握新經濟、新平臺的發展機遇,以內容與產品的統一強化文化的經濟價值轉化力,是行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4、要素流動是紡織新型工業化的活力源泉
生產要素是產業發展的基本構成,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底層性、根本性規定。在全球市場、網絡互聯的語境下,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我國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行業新型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方面,以市場化為方向,加快破除阻礙要素循環、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數據、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規范管理不斷強化。今年以來,相繼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等政策,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生機活力。作為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民營企業是紡織行業的主體,貢獻了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遵循市場規律,推進資源協同、產業協同,是行業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以全球化為方向,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推進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今年出臺《關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發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等。大范圍、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加速形成。作為開放合作的全球產業,紡織行業與世界經濟深度關聯。整合全球資源、開展全球合作、服務全球發展是行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應有格局。
三、紡織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趨勢與探索實踐
1、以價值高端和發展高效為核心的體系調整
融入新產業變革,行業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以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為方向持續推進結構體系升級和關鍵創新。2022年紡織行業研發投入強度提升到1.02%;規上企業R&D經費增長到535.1億元,在29個制造業中位居第13位。
材料創新。纖維材料正在加快向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方向發展。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實現國產化,性能質量穩步提升;阻燃、保溫、導電、光導、抗菌、變色、防輻射等多功能纖維快速發展;聚乳酸、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等生物基化學纖維的研發、制造、應用水平持續提升;智能纖維、納米纖維宏量制備、3D打印材料等前沿領域深入探索。
制造創新。從線、帶、繩、纜等一維加工技術,織、染、印花、涂層等二維加工技術,到復合材料三維編織、纖維3D打印等三維加工技術,加工工藝以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為方向快速迭代、持續升級。制造體系深刻變革。智能制造加速生產高效化、柔性化。行業智能制造裝備市場滿足率超過50%,有3家企業成為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大楊集團服裝大規模定制可4天完成交付;贏家智能車間的一條生產線可同時生產十幾種女裝產品;寧波慈星運用工業機器人將生產效率提升到20~30倍。3D打印在復雜設計、材料融合等領域展現出廣闊前景。博理科技超高速3D打印機可一小時內完成鞋子生產。生物制造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合成生物公司「縉繡生物」正以蠶產蛛絲突破生產成本瓶頸;凱賽生物以生物法制備長鏈二元酸,拓展低成本、綠色化的原料來源。
產品創新。材料、工藝、裝備的系統性創新推動著產品的科技感、體驗感、價值性、功能性持續提升。可變色服裝、功能性服裝等大量涌現。迪尚集團聯合寧波尚烯科技推出集抗紫外、抑菌等功能于一體的石墨烯改性產品;愛慕利用新型海藻纖維,開發抗菌防螨、可降解產品。技術集成、場景延展開拓新領域新賽道。行業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安全防護、交通運輸、國防軍工、新能源等領域。微米級材料編織的可置換人體主動脈人造血管、廢舊蠶絲資源制備抗菌型手術縫合線、人造皮膚等高端醫用紡織品持續涌現。復合材料應用在火箭、導彈、衛星、大飛機、汽車的結構制造上,推動輕量化高速化發展。在新能源領域,聚苯硫醚隔膜在綠氫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深藍領域,全預警緩彈系泊纜繩、大規格超長深水系泊聚酯纜、輕質高強耐腐蝕深海定位用海工纜等繩網產品加速實現國產替代。
平臺創新。5G+工業互聯網平臺重構制造生態。凱邦錦綸、波司登、海瀾等10家紡織企業,6家紡織服裝、服飾企業上榜《2023年5G工廠名錄》。數字平臺泛在連接打通數據流,賦能中小企業。柯橋“織造印染產業大腦”服務超過100家印染企業,使得企業設備利用率平均提高11.2%。紅豆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接入設備20萬臺(套),納入生態企業600家。AI平臺引領研發設計范式轉變。截至2022年底,全國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8.3%,生成式AI正在高速滲透。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的DPI SPACE基于人工智能實現創意數字化、設計智慧化。凌迪Style 3D提供了從設計到生產全鏈路的3D研發解決方案。凱賽將AI技術引入生物制造研發體系。營銷渠道加速融合。2022年,常熟服裝城市場線上交易規模超1000億元。星圖數據顯示,2023年“雙十一”全網銷售額達11386億元,其中服裝1370億元占14%。跨境電商、直播電商、興趣電商崛起。2022年SHEIN營收實現227億美元,同比增長54%。虛擬現實和元宇宙重塑著商業場景和消費體驗。
2、以區域協同和集群發展為內容的空間布局
首先,表現為基于要素創新的產業布局調整。
當前,生產要素的內涵、特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算力、綠色能源、科技等新要素的應用重塑行業生產力分布。
2022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中西部算力設施占到全國39%;在工信部發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西部地區大數據基地占其總體基地數的4.9%,是全國水平的 1.8 倍以上。紡織產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融合,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東數西算的政策支持,算力樞紐、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正形成西部產業“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
能源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漸凸顯。西部地區油氣資源富集,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優勢。比如,恒力在貴陽投資220億建設產業園。在雙碳戰略引導下,產業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綠色能源前景廣闊,西部在太陽能、風能等領域具有更大的價值空間。截至2022年,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4075萬千瓦,占全省電力裝機的91.2%,連續6次刷新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能源資源成為西部產業后發優勢的重要構成。
科技創新是更大變量。比如,科技賦能棉業,使湖北實現“一缽一苗”到“一播全苗”的突破,很大幅度提升長江流域發展棉紡產業的潛力;巴貝集團以人工飼料代替桑葉,實現工廠化養蠶,突破空間結構對產業發展的制約。浙江綠宇紡織、溢達集團、即發集團等企業多路徑探索非水介質染色技術,為印染產業布局探索著新可能。人工智能的應用,彌合區域人才差距。
其次,表現為梯度發展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今年 5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把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在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經濟為重點,紡織先進制造業集群由集聚到集約加快發展。在長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上海、杭州、南京等時尚高地和當前唯一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蘇錫通高端紡織集群;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創意設計、服貿會展等內容,深圳數字時尚蓬勃發展;在成渝都市圈,成都全力打造國際時尚之都、消費之都,重慶將輕紡產業作為6個千億級現代制造業集群培育。
賽迪研究院選出7家“藍鯨集群”,代表著全球制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最高水平,產業輻射 170 多個國家及地區,創新成果占全球的 1/4,合計經濟體量超 4 萬億美元。中國紡織有條件打造時尚的“藍鯨集群”。
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力。英國《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進入全球科創中心前20強的中國城市有10個,絕大部分為紡織集群的中心城市。“2023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榜單中,96個城市分布于大城市群地區。“數字百強市”榜單中,山東、江蘇、廣東三大紡織強省占總榜單的39%。以中心城市為支撐,集群正在形成“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N”的成果轉化,“從N到無窮”的商業模式驗證的發展生態。上海、寧波、重慶等地重點打造設計之都、時尚之都,圍繞“大師、大牌、大事”構筑時尚話語權。首店經濟、特色經濟、數字經濟、流量經濟蓬勃發展。中心城市正在成為承載新經濟、新產業、新生活的復合科創空間,成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資源磁場與發展引擎。
另一方面,提升周邊特色集群的支撐力。集群經濟和小鎮經濟是紡織產業最鮮明的特征,是產業發展的底座和基石。2022年54個“千億縣”,絕大多數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9個新增的縣域中有6個將紡織服裝作為主導產業。集群產業特色突出。全球每5件毛衣有一件出自大朗,每4件泳衣有一件來自葫蘆島,每3雙襪子就有一雙產自諸暨大唐。圍繞做精、做實、做深制造,集群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在完善產業平面分布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集群開始推進工業上樓、立體發展。比如盛澤產業園已經開始“織機上樓”、智能廠房改造。“工業上樓”在提升土地效率的同時,為裝備升級、產能置換、業態創新帶來新的空間機遇。上下樓成為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成本集約的立體格局正在形成。環境的改善、效率的提升,也為集群招商引智創造優越條件。
3、以產品提質和品類創新為重點的市場創新
隨著共同富裕的穩步推進,超大規模、多元化市場加快形成。中產階層的增加,下沉市場的崛起,構筑著中國的增量市場。新生活觀、文化觀轉化為新時尚觀、消費觀。行業市場創新與品牌實踐深入發展。
一是制造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從“不是A買不起,而是B更有性價比”的萬能金句,到拼多多在美股的市值超越阿里巴巴,從全球奢侈品消費放緩到天貓把“全網最低價”定為核心KPI,都反映出今年消費更加理性謹慎的現實。其中固然有短期經濟環境的影響,但背后也蘊含著“平替”的市場趨勢。從供給端看,隨著中國紡織制造能力的提升,申洲、魯泰等一大批優秀制造企業涌現,纖維品牌、制造品牌、供應鏈品牌、區域品牌協同并進、快速崛起。從消費端看,社交平臺和內容電商的發展,推動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直連,通過市場教育,消費者開始更多關注材料、工藝等信息。比如康賽妮、鄂爾多斯羊絨等已成為抖音電商上優質產品的標簽。今年雙十一淘寶天貓首次增加的店鋪人氣榜單中有大量白牌。1688嚴選主打大牌代工廠和產地源頭產品,南通家紡、織里童裝成為熱銷品類;抖音電商新設部門專職服務產業集群商家;淘寶天貓“千星計劃”、京東“春曉計劃”均扶持具有供應鏈能力的集群新品牌。優質制造、專業集群正在得到市場更多關注,形成品牌優勢。襯衫老羅等一批新興品牌崛起。
二是觀念創新推動品類創新。不同世代的消費者,有不同的群體記憶、興趣偏好,構成了當前多元的社會認知與組織。比如數字游民、搭子社交為代表的新社會關系,城市考古、山野主義為代表的新生活方式。這些都推動著品類創新。
近郊戶外、城市露營等帶動下,沖鋒衣、工裝褲、馬丁靴、漁夫帽等集時尚與功能性于一體的穿搭成為流行。天貓“雙11”期間,自行車整車、騎行服飾、騎行裝備“騎行三大件”在雙11銷售漲幅均超100%。安踏兒童圍繞藝術體操、舞蹈、形體訓練等細分場景開發產品;“HOTSUIT”用3年做到暴汗服領域世界第一。從夏天的防曬衣到冬天的“光腿神器”、鯊魚褲,圍繞生活細節功能與顏值并舉的產品成為新寵。圈層和亞文化是新消費群體的典型特征。環保理念、復古情懷等多元價值影響著消費決策。中國青年對“使用循環可再生材料”的關注度高達61%。受New Vintage風影響,太空鏡、喇叭褲等“土味”復古元素再次流行。
三是文化自信孕育時尚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正在成為時尚創新的重要來源。2023年新中式服飾的市場規模達10億級,近三年來相關產品GMV增速超過100%。中國設計開始走向時尚舞臺中央。波司登推動中國原創設計與國際接軌,產品已在8個歐洲國家400多家品牌集合店銷售。繼“中國·女書”之后,“HUI”品牌在米蘭時裝周發布“木蘭辭”系列。凱喜雅與“孔曰文化”聯合故宮文創推出香云紗服飾,打造高端絲綢品牌“錦繡歲貢”。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元素不斷融入發展,體驗經濟、元宇宙等持續拓展著產業空間。國貨國潮崛起。《2023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高達78.5%的消費者更青睞國產品牌。安踏、李寧、海瀾之家、森馬等入選“2023國潮品牌上市公司百強榜”。鴨鴨、雪中飛、雅鹿等國產羽絨服老品牌再次受到年輕人喜愛。唯品會數據顯示,“雙11”期間,雪中飛銷量同比增長206%,鴨鴨銷量同比增長77%。泉州推動“國潮泉州”優品出海“1+5”專項行動,打造外經貿一站式服務平臺。
4、以綠色發展和人權保障為落點的價值實踐
《畢馬威:2023年全球CEO調查》顯示,69%的全球CEO將ESG作為創造價值的一種手段,將全面融入業務,確保企業的業務具有彈性,并能夠實現長期增長。中國紡織行業企業關注理念與規則的變化,正在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產業特色的ESG體系,責任實踐獲得市場的認可。行業責任價值化正在形成,義與利的雙螺旋進程加快推進。
可持續創新實踐。紡織行業推進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體發展。在材料領域,2022年,我國循環再利用化纖產量超過500萬噸。江南布衣計劃到2025年,可持續原材料占原材料采購總重量比率達到30%以上。在生產環節,魏橋紡織智能化升級推動能耗降低35%以上,宏華深耕數碼印花裝備有效減少染化料使用和污水排放。以綠色能源為內容的動力創新正在納入制造體系。申洲國際、魯泰等一批企業采取綠電供能。浙江佳人新材料、福建華峰不斷延伸廢舊滌綸紡織品再生聚酯的產業應用。中國紡聯發布LCA plus數字化紡織品全生命周期綠色評價平臺,幫助披露產品環境信息,優化產品流程。行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河南“巧媳婦”工程已成功整合培訓70余萬“三無”農村留守婦女,帶動20萬貧困家庭脫貧。行業面向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適便捷、安全防護功能為重點,開發無障礙服裝等產品。紡織行業與國際組織在性別平等、保障人權、消除鴻溝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保障職工各項權益。
綠色資產化。中國紡織行業正在提升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轉變為綠色資產的能力,全力塑造新的競爭優勢。一方面,紡織行業正在積極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與碳交易市場。湖北是全國首批碳交易試點省份,也是最早將紡織服裝企業納入碳交易名單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實踐,湖北碳市場已累計實現成交量3.8億噸、成交額92.9億元,分別占全國試點市場的42.6%、42.4%。《湖北省2022年度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確定343家納入湖北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管理范圍的企業,涉及鋼鐵、水泥、化工、紡織等16個行業,其中包括武漢裕大華、湖北美爾雅、湖北孝棉、際華三五四二、穩健醫療(黃岡)等多家紡織企業。另一方面,行業在提升應用綠色金融工具的能力。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是綠色金融的熱點方向。盛澤鎮政府與蘇州農商銀行建立“碳信融”工作實施方案,創建“碳信融”企業白名單庫,以金融創新助推紡織行業低碳轉型方面;湖州推出轉型金融支持目錄,覆蓋紡織、化纖等9大重點行業。
四、紡織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與主要原則
紡織新型工業化既遵循工業化的一般趨勢,也體現產業新的內涵。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經驗看現在,也不能簡單地用國外的發展看中國。行業需要在普遍性與特殊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中,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原則。
1、堅持發展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制造業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整個經濟的基本面、外貿出口的主力軍、勞動力就業的主陣地,是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場景最豐富、創新影響最廣泛的領域。即便在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足20%,但70%的技術創新與之相關。14多億人口的生計決定了中國紡織只看微笑曲線兩端不可取,“去制造化”的道路走不通。國際上一些國家的發展彎路也警醒我們,制造業如果失去規模優勢和體系優勢,就會喪失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堅持制造的基礎地位不動搖。
2、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不能貪大求洋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產業間存在競爭關系。一些地方“貪大求洋”“喜新厭舊”,背離發展實際將傳統制造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主義、形象工程。“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三次產業間是有機整體,不存在高低之分。從全球看,產業已進入生態體系和價值網絡的競爭階段。沒有高度發達的制造很難產生高度發達的服務。Shein、Temu在全球范圍的成功根本上得益于產品的高性價比,得益于國內制造的有力支撐。要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理解產業間的共生關系,避免割裂對立,切實推動紡織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演進。
3、適應極化分布特征,兼顧效率公平
未來已來,但分布并不均衡。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演進,在多個維度上拉大差距、形成鴻溝。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呈現高度極化的特征,先發優勢、馬太效應明顯。數據顯示,全球創新百強機構貢獻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技術創新,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來自美國和日本。在數字經濟領域,平臺經濟與網絡效應,使得一家獨大、贏者通吃成為常態。市場份額第一的機構,往往超過第二三名份額的總和。數字能力相對弱勢的一方存在價值鏈低端鎖定的風險。從資金、數據、信息基礎設施等維度看,人工智能的機會將更多屬于大型科技公司。我們既要把握關鍵點,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極化的特征分配資源,也要關注公平找到彌合差距包容發展的方法路徑。
4、推動開源開放發展,不能閉門造車
全球化、開放性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產業已成為復雜系統。傳統的認知觀念和理論框架不斷被突破,新的認知與未知加速形成。發展呈現非對稱和無規則性、多樣化與不確定性。單純依靠行業知識解決行業問題可能不再是最優解,更多要以跨界視野、開源創新實現突破。研究顯示,開放性平臺能比封閉式平臺創造高1000倍的價值。成立于2016年的AI開源社區Hugging Face,實現涌現式發展,估值達到45億美元。要在新型工業化的建設過程中把握新機遇,需要開源開放,整合全球資源,開展跨界合作。
5、適應知識生態調整,把握傳播規律
當前產業所處的信息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知識膨脹、資訊涌流,多模態信息以指數級的增長沖擊著我們的知識體系、挑戰著我們的認知能力。信息過載已成為客觀現實,真相的認知過程變得更為崎嶇。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信息繭房、算法偏見等問題日漸突出,AI幻覺、合成信息等現象更加普遍。有研究發現,Twitter上超過五分之一與中國相關的推文疑似由機器人發布。在算法深度融入媒體的時代,產業需要在日漸增多的“噪聲”中發掘有價值的市場信息,需要在注意力經濟的語境下獲得更多關注,形成有效鏈接。以信息支持決策,以內容創造價值,行業既要掌握市場變化、洞悉人心所向,也要掌握傳播規律,了解算法邏輯。
6、發掘產業文化屬性,推動價值實現
新型工業化是制造與文化融合的產業形態,既遵循工業發展規律,也遵循文化演進規律。不同于以往片面追求利潤和效率的發展模式,新型工業化更有溫度,更講體驗。文化的融入能將工業品變為工藝品,延長產品周期,提升價值含量。因此我們要從文化視角推動產業發展。要充分把握文化的生態屬性。比如IP能衍生出眾多產品組合和產業場景。2023年全球頂級授權商排行榜中,排名前五的時尚品牌的授權商品總收入達到420億美元。要充分把握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蘊含著價值判斷,影響著消費決策和未來發展。比如可持續和負責任已經覆蓋原料、生產、產品、營銷、品牌等整個價值鏈。近期國家對于短視頻和直播電商的整治也體現了這一特征。推進新型工業化,實力與魅力要統一,顏值與價值要統一、利益與意義要統一。
五、堅定信心、腳踏實地,推進紡織新型工業化實踐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當前更面向未來,就如何開展明年經濟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明年九項重點工作任務之首,為行業下一階段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2月5日,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印發《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為行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引。我們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對當前形勢的科學判斷,準確理解政策取向,將行業的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總體部署和各項工作要求上。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奮發有為的狀態,推進行業新型工業化實踐。
(一)固本興新,完善產業體系
1、夯實基礎,提升現實生產力
制造環節是產業的價值中樞、創新基石。發展先進制造能力,強化產業的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鍛長板、補短板,持續完善從纖維材料生產、紡織染整加工、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全產業鏈制造體系。推動制造環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完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行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智能制造;打造綠色工廠,探索綠色制造新模式。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工業設計發展,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推進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完善創新設計生態。
2、錨定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探索以新型舉國體制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充分發揮創新平臺和聯盟的作用,推動產學研協作。將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置于戰略高度,培育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行業的發展應用。找到行業與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結合點。以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為重點,推動萬物可織、產業融合,強化與國防建設、大健康、生物經濟、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打造“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推動行業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二)提質增效,拓展市場消費
1、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培育壯大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紡織行業在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運動、國貨“潮品”等領域的新消費增長點。推動產業與市場對接。持續完善展會生態、提升展會能級,擴大影響。順應消費升級大勢,以高效優質的產品供給滿足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借助平臺經濟,打造消費新場景,豐富消費體驗;深耕下沉市場,激活縣鄉消費活力。充分利用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的支持政策,以有效投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2、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拓展行業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持續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創新貿易業態,發展跨境電商,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要鞏固好美歐、日韓等傳統市場,積極拓展中亞、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打造多元化出口格局。把握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動的重大機遇,打造行業“走出去”的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項目。用好國際展會等平臺,組織企業走向國際。持續深化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朋友圈;不斷增進與跨國公司、外國商協會的常態化聯系,穩定外資企業的信心與預期,推動“投資中國”在紡織行業落地落實。積極應對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
(三)內通外達,優化空間格局
1、在城鄉融合中推動產業集群建設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做強集群經濟,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現代化建設示范區”。把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在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借助行業活動、論壇等平臺,引導各類要素向集群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與創新要素分布、新興業態發展相耦合,培養選樹新材料、數字經濟、大健康等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引領力的新型紡織產業集群。找到產業與“三農”工作結合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建設水平和治理水平提升,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2、在區域協調中,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堅持全國一盤棋,充分把握各省市重視產業發展的政策東風,加強產業轉移承接與區域發展戰略聯動,加快構建各具特色、有序競爭、差異化發展的空間格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東部地區圍繞優質制造、科技創新、時尚品牌,不斷提升引領力、貢獻力;中西部地區將區域優勢、政策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充分挖掘貴州、廣西、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的民族和非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平衡好本土發展和國際轉移關系,在充分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的同時,增強優質產業鏈的根植性和完整性,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
(四)德業競進,涵養內生動力
1、推動責任發展
企業要在市場化、全球化進程中,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生產體系、價值體系、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確保就業穩定。進一步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勞動權益,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安全生產、全面發展。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提升契約精神,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企業更要敢闖、敢干、敢擔風險,推動形成大中小融合、產業鏈協同的產業生態。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對產業鏈節點有控制力的“單項冠軍”企業。
2、加快低碳轉型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加快優化新型用能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強化綠色創新,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服裝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優化行業綠色發展服務平臺,豐富綠色發展的工具和方法。打造集碳足跡核算、信息披露、認證、碳標簽等服務為一體的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服務平臺。推動紡織綠色低碳產業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完善。建立并持續完善行業 ESG 信息披露體系、ESG 績效評估體系和 ESG 能力提升支持體系。
(五)光前裕后,推進認知工程。
“人類用隱喻思考,通過故事學習。”在市場與行業的衍變中,如何在故事中找到未來,在常識中找到依歸,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面對外部環境的風吹雨打,面對自我更新的痛苦掙扎,行業應該以改善預期和樹立信心為切入點,加強產業宣傳和輿論引導,講好行業故事,以行業站位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1、強化研究能力,理清形勢方向
面對千頭萬緒,要將行業調研和統計分析作為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決策依據。針對行業當前面臨的共性問題、基礎問題、關鍵問題,要常態化、多樣化開展企業、集群和市場調研行動。增強對市場變化、科技趨勢與全球形勢發展的系統性研究、針對性剖析。統籌當前形勢與長遠發展,面向未來開展戰略研究。通過生動具體的行業敘事,引導人們看到認識一個真實的紡織,未來的紡織,推動行業走出困局,實現變革。
2、強化宣傳能力,營造產業氛圍
在多形式展現行業應對外部挑戰的創新實踐的同時,要多渠道展現行業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價值貢獻。做好行業宣傳工作,推動社會對紡織、世界對中國紡織的認知重啟。講好行業故事,形成一批現象級的科技、時尚、綠色產品和實踐,打造一批全球影響的大師、大牌、大事,以創新的高度來重新建立行業社會認知的高度、社會影響的高度。要正視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等行業發展成就被劃歸到其他領域的現實問題,要強化全產業鏈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對產業發展、社會認知、商業和時尚話語權的推動作用。實事求是、認真梳理,重新定義我們的行業內容和價值。引導預期、構建信任、提振信心、堅定信念,樹立信仰,營造更加健康的產業環境,為行業更高質量發展蓄勢、鼓勁。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勢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的事業前景開闊,無限光明。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讓我們努力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厚積薄發,集腋成裘,攜手共創行業新型工業化的錦繡未來。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