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時刻如何破局?紡織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講的都是干貨! |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依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當前,我們的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難。”浙江大學教授孫家良在6月21日于蘇州舉辦的紡織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分析宏觀經濟環境和產業趨勢分析時表示。
他提到,盡管形勢嚴峻,但沒有一個行業會被淘汰,不過是生產技術、原材料、產品功能等會發生改變,企業能否順利轉型升級,取決于能否踩住變化的節奏。當數量型發展轉為質量型發展,企業要從“有”起步,尋求“優、精、特”發展,塑造品牌特質,增加產品附加值,以創新思維,提供新產品供給,從而創造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孫以澤也提到,“當前需要創新的方向一定都是‘硬骨頭’了,企業家要有更宏觀的思路,通過技術創新、機制創新,不斷修正完善。”
于復雜環境向光而行
身處市場經濟大潮,紡織行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盡管如此,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因素仍在持續積累。
“我國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穩中有進,產業基礎牢固、創新引領強化、全球化水平提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會長徐迎新提到,2024年以來紡織行業經濟運行實現向好回升,內外市場平穩恢復,產銷形勢回暖,發展預期有所改善。
從紡機行業一季度運行情況來看,主要經濟運行指標實現增長,扭轉了去年以來的下降態勢,行業出口雖然延續了去年的負增長態勢,但降幅逐漸收窄。內需市場對行業的拉動大于海外市場。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劉松指出,一季度,紡機各細分行業中,針織機械、織造機械、印染機械銷量總體同比增長,紡紗機械有所回落,化纖長絲紡絲設備及非織造布機械銷量總體下滑。綜合統計數據及企業問卷調查,預計下半年,在全球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如果終端市場能繼續回穩,將帶動紡機出口市場的回升。全年來看,細分行業中針織機械、織造機械、印染機械的銷量預期好于紡紗機械、化纖機械、非織造機械。
解碼新質生產力
面對宏觀環境的種種不確定因素,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也是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
徐迎新建議以推動產業創新、強化智慧發展、深化綠色轉型、加強文化賦能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徐迎新提到,紡機行業要全面、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以企業為主體強化前瞻性創新布局,支持紡織行業融入雙循環新格局,服務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
其實,一直以來,我國紡機行業的創新探索從未止步,層出不窮的新產品、新技術成為了紡織行業發展的強大后盾。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全國紡織機械與附件技術委員會主任李雪清介紹,2023年,紡織機械新產品獲得“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并有3家企業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20項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主持的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紡織機械283家重點企業全年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61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29項,外觀設計59項。此外,在標準化工作及創新平臺建設上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孫以澤表示,從高端裝備總體發展方向來看,綠色環保仍是重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普及面更廣,差異化會拉開產品間的距離,高速超長超寬大容量仍無止境,工業設計向深層次發展,合作共贏成效顯著,裝備制造商與用戶、系統供應商、科研機構的合作更加緊密。孫以澤強調,在傳統紡織裝備類型以外,大家要格外關注碳化硅纖維制備裝備、三維編織裝備、三維機織裝備、纖維自動貼片裝備、纖維纏繞裝備、自動鋪絲裝備、復合材料針刺裝備、自動快速成型生產線等戰略性新材料紡織裝備的發展,這些賽道的市場潛力是值得創新投入的。他提到,期待企業持續發力,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共創紡織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發展新突破,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紡織裝備高質量發展。
正如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所言,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紡機行業正處在技術軌道變遷和產業質態躍升的關鍵階段。產業底層基礎不牢、核心技術對外依賴、關鍵環節缺失、協同創新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紡機行業需要融入產業變革大勢,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把握換道超車機遇,加快產業要素、結構、生態的整體升級。 |
相關文章 |